文章
  • 文章
搜索

Industry

产业

Field

领域

新材料
新材料

总览

新材料产业

New material industry

航空航天

军民融合服务平台


政策咨询


行业研究


战略咨询


成果服务


知识产权




孵化载体


中试基地


产业园区


测试服务


检测认证






金融咨询


上市咨询


创投基金


产业基金


政策贷款







创新指数平台


行业大数据分析平台


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


网络建设平台


线上展览平台







民参军


军转民


军品配套


军工资质咨询


军用技术推广应用






详细内容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打造“中国创造”


     “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美国率先发现,2004年在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交的《创新美国》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指出“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术语的出现代表了人们开始对创新范式进行重新解读,具体体现在创新本身性质以及创新者之间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报告中指出:“美国经济的繁荣以及在世界经济中领先地位,得益于完全实施打造设计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这一系统是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发中心、风险资本产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基础研发项目等构成,本质要求就是追求卓越。”


回顾创新模式演化过程

从20世纪初,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经过多年探索与演变,创新——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念,历经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线性创新(创新模式1.0)、创新系统(创新模式2.0)和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模式3.0)[1]。


(1)创新模式1.0——线性创新

“线性创新”代表的是一种较为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其创新驱动主要是通过经验获取和部分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过程是一个“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的单向渐进的过程。线性创新模式主要分为技术推动型创新模式和市场拉动型创新模式。


(2)创新模式2.0——创新系统/体系

“创新系统”是仍静态的概念,但是超越了单体企业内部创新的范围,开始进行科研合作,并关注市场需求,参与创新链的角色不断增多,逐渐形成开放、合作的共生模式。


“创新系统”强调的是不同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如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等其它相关机构间的技术合作和互动,以及创新转移机构、知识技能及产品生产机构等组织的加入等;与此同时,科技服务机构大量出现,如不同类别的孵化器、产权交易平台等。但是,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比较单一,创新要素的构成相对静态,边界清晰。


(3)创新模式3.0——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代表的是一种开放式、动态性的创新模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线性关系变为网络立体化,参与创新活动(如技术转移)的行为主体的角色和功能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参与程度不断深化。整个创新发展空间和范围逐步扩大,不断通过创新行为主体间的动态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实现共同目标。


 

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

“创新生态系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国内外学者则将创新生态学运用企业、区域、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组织生态、技术生态、企业生态、商业生态、产业生态、产业集群生态等术语。尽管这些概念的研究对象略有差异,但其内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基于生态体系这一独特视角。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

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可以全面、系统地理解“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其特征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共同目标,实现价值共赢、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2)多方主体参与,涉及全部利益相关者(如生产方、需求方、竞争者、互补者、监管和协调机构、金融机构、标准制定机构、司法部门、教育和研究机构等),形成多层次的创新网络;

(3)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之间形成动态互动关系,主体角色功能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

(4)具有开放、跨产业和跨地区的模糊边界,创新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5)围绕核心企业或平台进行架构设计。

 

 

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和研发,创新是一个新技术成为新产品、新产业的实现过程,是一根完整的链条。如何让创新链条能够快速有效地打通,降低链条上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是创新能力提升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机地将创新源头与创新终点贯通起来,通过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提供互补性资源,以政策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知识流等形式,让人、财、物等多元多维投入要素流动起来,并且通过平台或核心企业进行统一协调,引导创新组织更好地利用内、外部的创新资源来强化核心技术,进行共性技术攻关,从而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最终能有效地破解当前创新环境下,对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自主组织创新能力的有限以及创新资源的稀缺等的普遍难题。


从Ron Adner(2006)在《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中所阐述的内容里可以帮助理解创新生态的内涵,他指出“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合作,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一项好的创新项目如果没有其它企业配套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被延迟以至于丧失竞争优势”[2]。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展望

目前,在我国仍缺乏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践,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其中的大多数集中在围绕创新要素的聚集,以及创新生态的路径建构方面进行,而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理论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的交叉领域问题,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等特点,因此在研究时不能做单一考虑,应与多样化因素融合进行综合性考虑,对相关功能、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如与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融合机制等。


在创新实践中,由于在不同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不同,会有不同类型的架构和形态和治理重点与之匹配。因此,针对不同情景,关于平台搭建、创新主体培育、功能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实施路径,是未来“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

1. 李万,常静,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J],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2期.

2. 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84(4) .

 








COPYRIGHT 2020-2030 京ICP备2020040117号-1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