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Industry

产业

Field

领域

新材料
新材料

总览

新材料产业

New material industry

航空航天

军民融合服务平台


政策咨询


行业研究


战略咨询


成果服务


知识产权




孵化载体


中试基地


产业园区


测试服务


检测认证






金融咨询


上市咨询


创投基金


产业基金


政策贷款







创新指数平台


行业大数据分析平台


工业互联网赋能平台


网络建设平台


线上展览平台







民参军


军转民


军品配套


军工资质咨询


军用技术推广应用






详细内容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下发机遇与挑战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寻新机开新局?科技企业如何在新格局下找到发展的突破口?还有怎样的制约因素需要破解?在这里我们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更为严重,复苏将比预期要更加困难、更为复杂,经济增长的恢复进程将更加曲折。面对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持续衰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某些西方国家企图推动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复杂局面,特别是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系统性调整,西方国家在疫情之后对中国的市场排斥、文化排斥和技术壁垒也在增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也在不断显现。

外部环境的变化在疫情之后从内、外两个方面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外部看,全球制造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面临重构。我国已深入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全力以赴地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既要防止类似新冠肺炎之类事件引发的市场型“断链”和“卡链”,又要未雨绸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行政和政治干预引发的超出市场力量型“断链”和“卡链”。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严重受阻,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在濒临中断,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显著增多。如果100个零件的产品缺少一个,并不意味着还剩99%,往往意味着全部清零。因此,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维护产业链的稳定,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要巩固传统的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的地位。

新一轮的扩大内需,与以往扩大内需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并非只是简单强调扩大内需。“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

国内循环要畅通起来,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将供给体系和国内需求配合起来,并且把扩大内需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每次谈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几乎都要提到创新。在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的核心在自主创新,只有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中国的内循环战略是将使更多的科技制造业在国内运转起来,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全创新链,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的整个创新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克服卡脖子技术的短板,解决创新链的源头创新、突破性创新问题。这也是建设科技创新内循环的主要任务。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长江商学院大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谋划、新布局,也为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指明了方向。面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为确保我国产业、市场、经济与社会循环的畅通,必须作出新的部署与安排。

在国际大循环受到抑制、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与其被动地适应外部环境,不如目光向内、更加主动地“立足于办好自己的事”,“以我为主”把握好自身的优势和确定性,把中国发展的基点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主动将经济增长从以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调整为更为稳定的以内需驱动为主的内生型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机遇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种优势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工业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加上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14亿人口中有接近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个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市场。

但是,目前中国市场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内循环有待形成完整的闭环。

面对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发展格局下,越是需要倒逼自己尽全力健全产业链,抓住关键问题,补齐短板,从而凸显劳动力成本、供应链成本、营商环境等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工业突破,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企业加入我们的产业链集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内部循环体系。

目前,我国正抓住“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例如,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供应链变革影响巨大,只有加快5G建设进度,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从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

 

挑战

从现实环境看,我国装备制造业许多老问题和新风险的解决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阶段,考验着我国产业的内生韧性。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各种不确定问题,对政府和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我们该如何面对?

从产业链到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我创新驱动式发展,以产业集群模式,促进要素流动,抓牢核心技术,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畅通的国内循环是关键,着力点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因此,我国的科技创新内循环建设可归结为三个关键词:链、圈、群。

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最重要的是维护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性。

产业链是由需求链、供应链、知识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这六大链条有机组合而成的链条,具体来说应从需求链上激活中国巨大的内部需求、在供应链上进行流程化再造、在知识链上解决卡脖子风险、在企业链上做大做强、在空间链上发挥聚集效应、在价值链上发挥比较优势。

 

1、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为切实落实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为落脚点,通过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耦合中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若干产业集群,与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对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是以产业集群的创新为抓手,全面整合产业链。

要深度研究中国各个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客观分析和学习如何牢牢控制产业、产业核心技术和节点,且不失对全球技术链、价值链、产业链的整体掌控。另一方面,要找准中高端产业发展中产业链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措施,产业链补链、重整和提升,建立独立、完整的全产业链和工业体系。

 

2、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中国具有世界最完备的制造行业门类和配套体系,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受制于全球产业链的原有分工,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

要以创新为驱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补科技短板,实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转型,通过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保障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性,提高中国制造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推动我国产业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生态圈是以生产要素为依托的科技创新重要载体。生态圈最关键的是两个,即产业生态圈和人才生态圈。就像华为的鸿蒙系统一样,应用软件是否丰富、是否通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生态问题;是否形成稳定的人才群落以及是否有适合人才群落扎根繁衍的软环境是人才生态问题。

 

3、优化供应链,打通产业链。

目前国内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限制了内循环的运行。

区域创新是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从而有效提升“双循环”的速率与效率。让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实现更加透明、更加通畅、更加高水平的的自由流动,实现各区域联动、协同创新,以此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提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打通产业链上的“堵点”、“断点”问题,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为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五、“双循环”下企业的发展突破口

2020年首季度投资、消费、出口出现明显下滑,经济增速呈现深度降幅(同比下降6.8%,创季度GDP公布以来最低值),我国企业受疫情冲击,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尤为显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意味着创新体系的构建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在未来,一定改变原来学校、科研院所做科技创新时过度关注发文章、评奖等模式。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释放中小企业的民营经济,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要素流动或资本等的能力。

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综合体系竞争上。只有借助自身技术进步来强化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与产业链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企业有机地嵌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才能成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企业自身发展而言,在国内市场的良性循环下,要将重点放在做出规模和自我创新上,实施技术改造和突破瓶颈制约。

通过增强企业的纵向、横向流动性,加强企业间协作和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各类企业共渡难关。国有企业在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和民企、外企以及其他非公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大力推动补短板、强弱项的过程中,发挥国有企业的牵引与带动作用。

以企业需求为牵引,加快国际产业链高端的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形成诸多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化产品,填补因经济停滞而出现的国际产业链高端空白。考虑到中美技术链和创新链可能发生完全“断链”的最坏打算,应加快开发能够独立于美国的技术标准体系。

 

尾声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在当前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的情况下,对于双循环新格局,

 

首先,应正确理解内循环的真正含义,不能断章取义。

内循环并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要在外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将专注点转向对内优化产业格局,重塑国内的产业供应链,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以更深层次的改革,实施更高层次的开放。

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并不等于把曾经的外需“搬回”国内,而是用内需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既可以减轻对外依存度,又可以借助国内市场推动产业优化、促进科技创新,有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诚然,逐渐减少对外国的依存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一方面,通过自我驱动型创新,抛弃过渡的“拿来主义”,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原有的技术优势和特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将国内大循环的主要任务侧重放在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打破行业壁垒上,通过攻破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构建我国独立、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工业体系。

 

其次,应正确理解“双循环”的真正内涵。

“双循环”强调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内需潜力的发挥并不排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内需的形成和有效供给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

为了更好地融入并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中,只有在健全我国产业链,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真正获得了远高于对手的技术优势和远低于对手的成本优势后,走向外部市场时才能够所向披靡。华为对美国有今天这样的抗压能力,让别人不得不买,顶着美国压力也要买,这就是以内循环促进外循环最好的例子。

相比于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很难形成独立内循环的产业链,加上受疫情冲击,海外市场大幅萎缩,必然导致其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随着内循环的加速和成本的降低,在未来中国在外循环将比今天更具竞争力。

 

最后,我国正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从“大势”着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先进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代表性产业,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基建”的发展都为装备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完善国内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国内产业发展,提升国内产业与产业链的整体技术水平,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保能够让我国产业与产业链实现独立发展。


COPYRIGHT 2020-2030 京ICP备2020040117号-1

seo seo